返回首页 hi, 欢迎来到机器人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扫码关注

8月25日举行了人工智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

时间:2022-08-29 来源:机器人在线 阅读:5367

       8月25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合作网络、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北京)、慕尼黑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非洲人工智能中心、新加坡管理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管理中心、中国香港大学数据决策分析研究中心等机构在北京联合发起“人工智能原则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动,并举行“人工智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和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共同宣布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九项原则,包括促进生态繁荣、人道主义可持续发展、避免伤害、监督和保护、安全可控、负责任、遵守法律、教育培训和合作。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博士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各种作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所等机构以敏锐的眼光和负责任的专业精神,发起了这些人工智能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倡议,对人共同创造、共同建设、共享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原则》的主要发起人曾毅说:“为了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赋予的未来社会需要从人类中心论向生态中心论转变。人类和其他生物是地球上的普通居民,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这是人工智能赋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初衷和目的。”

       赵中华说:“生物多样性关系到人类生存和文明的延续,使人工智能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不是造成新的风险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很高兴看到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专员TeeWeeAng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的精神和实质性内容非常一致。特别是促进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生活在和平、公平、相关的社会中等价值观,原则和政策密切相关。这次提出的原则的重要贡献在于:将建议扩展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并推动建议的实施。”

       与会专家举办了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非洲人工智能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的人工智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人工智能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系列会议”的一部分。中外专家分享了人工智能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彩案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发布“共生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自动化描述了人与各种动植物关系网络的应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华为介绍了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广的5G,光网,云,AI等数字技术有助于探索和实践海南长臂猿、雪豹、亚洲象等旗舰物种保护项目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原则》提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生物监测、状态评估、科学干预、教育普及、促进动物保护等多种方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督;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中,要遵守伦理、道德、公共秩序和良好风俗习惯,避免对生物学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促进替代方案的研发和推广;相关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服务应遵循国际法、国家和地区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国际共识,确保足够的安全;人工智能应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共享。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尔森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和媒体代表出席了《原则》的发布仪式和研讨会。


机器人 人工 智能

好的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13

  • 最新资讯
  • 最新问答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