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hi, 欢迎来到机器人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扫码关注

对接国家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扎扎实实抓好《中国制造2025》贯彻落实

时间:2015-07-16 来源:网络 阅读:6700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 (2015年7月14日)

尊敬的马凯副总理、苗圩部长,各位领导、学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学员汇报一下5天来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汇报主题是“对接国家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扎扎实实抓好《中国制造2025》贯彻落实”。汇报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制造2025》认识和理解;二是讨论中学员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建议;三是结合上海“四新”经济,如何助推《中国制造2025》贯彻落实。

一、对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大家认为,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不久,就召开一次高规格的专题研讨班,集中5天时间培训。马凯副总理将作重要讲话,苗部长亲自对《中国制造2025》给我们做了全面深入的总体解读,相关部委领导、知名专家进行了专题辅导,通过专题授课、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大家能系统地思考、静下心来学习,机会很难得。学习过程,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这些都表明了国家狠抓贯彻落实的决心。这次学习培训给我们搭建平台、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了对落实《中国制造2025》、承担“制造强国”重要使命和责任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总体上学员们有两个方面共识:

一是《中国制造2025》是重要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大家感到振奋与欢呼,社会反响很好。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制造2025》作为国家战略出台,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和旗帜,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制造业进一步做强是极大利好政策,学员们完全赞成“一二三四五五十”的总体设计安排。苗部长对《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国内外背景、主要内容及如何抓好贯彻落实,包括制造业面临的瓶颈、突破口、方针、三步走战略等方面的解读,给予了充分的分析;集众家智慧、接地气,问题尖锐、内容丰富,进一步证实了国家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大家关注的各类问题也都能在辅导报告中对号入座。但各地也感到推动工作的手段不多,各地表示将按照苗部长指出的“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关键在地方”的要求,结合本地比较优势和“十三五”规划编制,因地制宜、不折不扣做好与国家战略对接和细化落实工作。

二是进一步树立了对制造业发展的信心,提高了思想认识,坚定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决心。大家认为要自上而下,用一张蓝图干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深化、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逐项推进突破。提出,当前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环境越来越不利,总体上讲不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很快,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政策还不到位,税收负担重,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社会上有误导,将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立起来,还在争论制造业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孰轻孰重问题(实际上,制造业与服务业是“皮”与“毛”的关系,没有“皮”哪有“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提是制造业的发展,通过高端制造业+高端生产服务业带动了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中70%的贡献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反对经济领域形而上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国家层面明确的方向领域,地方层面要重点聚焦有优势、有能力、有禀赋条件的领域,对接国家战略,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形成特色,防止“唯GDP论”一哄而上、不同区域盲目竞争不协同,减少产业雷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等。对制造业面临的困惑,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要加强不同层面领导干部、企业家等人员培训。

二、大家关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讨论中,大家认为各地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落实,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并针对四个方面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资源整合,国家和地方形成整体推进合力方面:大家认为,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突破产业管理和资源分配方面的制约。目前发改、工信、科技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建议国家要区分科学规律和技术规律,避免产业链与创新链分割,按照产业创新规律,把基础科学和基础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把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资源整合起来,理清职责、优化部门设置。二是要整体统筹发展、加强区域协调、优化制造业布局。建议结合各省市特点和优势,组织深化调研,制定具体化的产业布局意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协同。建立国家部委之间、部委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对重大项目,可以按照产业链分工和地区优势,将原材料、生产加工、研发等不同环节分地域布局,各地形成合力予以攻关。三是大家对“一二三四五五十”的认识高度一致,但提出要逐项细化。建议工信部根据各地对标《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实施方案,汇总形成进一步细化方案、统筹布局规划、指导推进,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关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要合理有序推进,关注推进策略和自主可控,不宜新铺摊子,要存量调整,把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四是建议国家层面多给予地方政策支持和指导,同时根据各地比较优势,给予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增强地方的活力,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允许地方敢闯、敢试、敢干,在实践中形成不同格局。

(二)关于正确处理好自主发展与扩大开放、自主创新与政策突破、政府与市场等关系方面:大家认为,一是既要解决好自主发展问题,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要深化开放与合作,要分领域、按照具体项目化、实施走出去,要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二是鼓励重大项目自主知识产权攻关,更加重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培育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全生产要素率特征的“拳头产品”。表面看自主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如成功,国家的收益很大。对有些领域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已有支持,比如重大装备已完全实现进口替代。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政策支持,有些领域还要突破,比如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支持政策。三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审批制度改革;能否使市场发挥好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在政府,要反对“政府无用论”。

(三)关于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加强对行业的分类指导方面:大家认为,一是靠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举全国之力推动某一项目的时代已过去,当前要启动市场需求,调动多个积极性,分层次、分领域、分类型推进制造业转型提升。不同类型产业发展(可分为保持领先、转型提升、输出转移、培育发展等)都要遵循科学规律。二是关于产业过剩要有客观的判断,不能砸锅卖铁式的否决,应该有区分的支持和转型。传统产业有产能过剩、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消除产能过剩需要采用多种路径,比如转型升级、外部输出,关键是要消除抑制有效需求的障碍,释放出有效需求,这就需要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三是传统产业不能“一刀切”,都扣上落后的帽子,需要通过“四新”予以改造,用市场的力量做总设计、总承包、总运维、总服务,创意创新、打造品牌,进行转型提升。四是重新认识制造业内涵,研究改进传统制造业的统计体系、方式和评价指标。“互联网+”背景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大量涌现,“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业”深度发展,二三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制造业内涵发生了变化,已不能局限于传统加工制造生产环节,而要从“制造+服务”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制造业的发展和规模比重。建议创新设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指标体系,重点关注“三个强化”:强化创新引领指标,强化质量效益指标,强化生态环境指标。

(四)关于优化政府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加强引导方面:大家认为,一是思路决定出路。工业管理应该真正由了解工业、掌握情况的部门主导,而不能由于政府机构的多头管理,使工业发展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真正做到谁了解、谁来做,谁掌握情况、谁有发言权。二是建议继续深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推进CIO制度建设;推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城市等试点示范,并逐步扩大试点经验推广。三是建议产业经济领域要改变简单分钱、分物的引导方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变成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股权放大等多种市场化方式聚合,形成全新的投入机制和发展机制;整合利用央企、地方国企、民企以及财政资金,发挥好资本市场作用,优化各类产业基金投入方式。四是建议正确处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未掌握的技术需要民营经济来研发,已掌握的技术可由军工来搞;符合开放条件的产业,加快推进军转民。

三、结合上海“四新”经济,助推《中国制造2025》贯彻落实

对接《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力培育“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促进制造业的转折转型创新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上海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四新”经济提出的背景和总体考虑

当前,在(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Transformation即(技术革命+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加速对接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相互融合形成未来版的创新模式,“互联网+”、“物联网×”成为新的风口。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三箭齐发”。我们要抓住“三步走”的战略机遇,把握产业变革新趋势,推动制造业的转折转型、创新发展:一是制造业本身的调整发展和成长能力,要求质求新求实求进(求质-提升质量效益,求新-提升创新能力,求实-力争制造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载体落地落实,求进-提升竞争力、贡献力、成长力);二是把握好制造业、服务业是“一个硬币两面”的关系,发挥制造业对服务业提升的拉动贡献率;三是发挥制造业对未来创新力的拉动作用;四是体现制造业的经济效益、税收贡献等经济价值;五是制造业对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等支撑作用。

上海产业结构经历80年代的适应性调整、90年代的战略性调整,到新世纪的创新性调整,进入“非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新阶段,发展中面临土地、人口、能耗、债务总量“四个刚性约束”。上海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着制造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产业和城市“四个融合”的新常态。为此,上海2013年下半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四新”,2014年列入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下半年建立“2+X+17”推进机制,2015年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四新”经济写进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得到中财办、国务院有关部门支持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其核心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主攻方向是解决创新转型的动力与活力,主战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主体是企业,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改革。上海注重加强与《中国制造2025》在战略目标、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关键平台等方面的融合对接,市委近期已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22条意见,和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20条实施意见。我们正在研究制定《上海“四新”经济发展导向》、《智能制造实施意见》、《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等;通过加强部市合作,加快“四新”经济国家实践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二)把握“四新”经济特点、创新推进模式

“四新”要去政府主导产业定位,变规定鼓励领域、设定资金扶持政策为只提出“四新”方向。“四新”经济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设定统计口径、不锁定发展内容、不固定推进模式和方法。“留白”在于突出市场基础性、企业主体性作用,企业应关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政府应关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四新”具有的特点:融合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相互渗透。动态变化性,内容和形态随着最新技术和模式的突破应用发生变化。轻资产性,以知识智力资产开发和转化应用为核心,依赖核心人才团队建设。需求主导性,以消费者为核心打造价值链,消费者需求成为“四新”萌发土壤。基础环境依赖性,要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减少规制的基础环境。高成长性,体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四新”推进模式:包括再定义创意设计型、平台模式型、并购整合创新型、需求拉动型、痛点突破+跨界应用型、异业联盟型、集成创新型、迭代平移型、碎片整合型、价值链提升型、“互联网+”典型示范型、软硬融合型、跨界融合型、产业链贯通型、业态与模式创新型等。

(三)不断拓展“四新”经济推进成效

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关注供给侧转向关注需求侧,打破政策玻璃门、需求玻璃门。要尊重市场、尊重创造、尊重基层、尊重规律,回归到“四个看”:眼睛向外,看国际产业变革、创新、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眼睛向上,看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我们自身的责任、能力和机会;眼睛向下,看企业、看基层、看企业家;眼睛向内,看政府职能转变,借助自贸区平台开展创新试点,改进工作推进方式。

二是通过“产业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产业人才基地”模式,打造自然天成的热带雨林产业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结构、“四新”经济、园区转型、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众创空间“六联动”工作机制。

——建立由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创新联盟,培育创新团队和人才,形成产品链、创新链(如智慧照明产业创新联盟)。

——建立国家“四新”经济实践区,在张江高新区试点建设“四新”经济创新基地。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打造成为“四新”经济的策源地、集聚地。

——推进“四新”企业与投资机构的对接。开展项目融资对接会,搭建创投机构和“四新”企业投融资平台。

——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相关教育机构,建设“四新”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已有8家)。

三是优化政府服务与管理方式,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营商环境。推动联盟招商、平台招商、代理招商、产业链招商,政府回归到“四个服务”:服务转型、服务创新、服务企业、服务人才。加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形成“三清单”(数据、行为、应用)、“三阶段”(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过程信用管理机制,打造宽严有序的市场环境。

——会同上海市教委,推进“四新”服务券1.0版(产学研合作券)。会同张江推进“四新”服务券2.0版,设立“四新”企业券和团队券。政府统一购买文化、科研、教育、卫生、产业等公共服务,向创新主体发放“四新”服务券3.0版,创新主体再自主选择服务提供方。

——改变资金管理和支持方式,变撒胡椒面式、补贴式为产业基金方式。上海设立转型升级产业母基金,组合形成“四新”、重大项目股权直投、产业园区、中小企业等多种类多载体的基金投资板块,立足产业撬动放大市场和社会资金。将按步骤推出上海证交所“战略新兴板”、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

四是帮助“四新”企业梳理解决面临的问题。依托“2+X+17”工作机制,经信委牵头梳理“四新”企业面临问题,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去年我们梳理提出43个典型问题,目前已经解决23个问题,13个问题争取国家部委支持,7个问题由上海相关部门完善机制和政策加以解决。今年又提出36个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已解决14个。如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限制,改进对互联网+金融、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行业的监管。

我们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对接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坚定信心,积极主动,攻坚克难,为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发挥应有力量,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制造

好的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16

  • 最新资讯
  • 最新问答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