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hi, 欢迎来到机器人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扫码关注

六维力传感器在医疗器械与手术机器人中的应用

时间:2025-07-30 阅读:1306

在医疗器械与手术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凭借对三维力(Fx、Fy、Fz)和三维力矩(Mx、My、Mz)的实时、高精度感知(通常力控精度达 0.01N,力矩精度达 0.001N・m),成为实现 “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 手术的核心感知单元。其应用场景聚焦于手术操作的力觉反馈、组织保护、精度控制三大核心需求,覆盖微创手术、骨科手术、康复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以下是典型应用场景解析:

一、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赋予 “指尖触感”,实现精准操作与组织保护

微创外科手术(如腹腔镜、胸腔镜手术)依赖细长器械通过小孔进入体内,医生传统操作中缺乏直接触感,易因用力不当造成组织损伤(如撕裂血管、夹伤脏器)。六维力传感器通过为手术器械赋予 “力觉感知”,解决这一痛点。

组织抓取与分离:在胃肠道吻合术、胆囊切除术等场景中,手术机器人末端器械(如抓钳、分离钳)搭载六维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夹持力(Fz)和侧向撕扯力(Fx、Fy)。例如,抓取肠管时,传感器将夹持力控制在 0.5~2N(超过 3N 可能导致肠壁缺血坏死),同时通过力矩(Mx、My)感知组织的 “韧性反馈”(如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的硬度差异),帮助医生判断分离边界,使组织损伤率降低 60% 以上。

缝合与打结:在腹腔镜下缝合血管或组织时,传感器检测缝合针穿透组织的阻力(Fz 突增 0.3N 提示针尖接触组织),以及打结时的拉力(Fz=1~1.5N,过大会撕裂组织,过小则缝合不牢固),并通过力矩(Mz)感知缝线的松紧度,确保打结张力均匀,使术后渗漏风险降低 40%。

肿瘤切除边界判定:在肝癌、乳腺癌等肿瘤切除中,传感器通过感知器械与组织接触时的法向力(Fz)和切向力(Fx)差异(肿瘤组织硬度通常是正常组织的 2~5 倍,对应力值差异>0.2N),辅助医生识别肿瘤边界,避免过度切除正常组织或残留病灶,手术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

二、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控制植入力与姿态,保障假体稳定性

骨科手术(如关节置换、脊柱融合)对植入物(人工关节、螺钉)的安装精度和受力平衡要求极高(偏差>1mm 或力矩偏差>0.5N・m 可能导致假体松动、术后疼痛)。六维力传感器通过力 / 力矩闭环控制,确保手术效果。

人工关节置换(如髋关节、膝关节):在髋臼杯或股骨柄植入时,传感器实时监测植入力(Fz)和安装角度对应的力矩(Mx、My)。例如,髋关节髋臼杯的压入力需控制在 500~800N(过小易松动,过大可能导致骨皮质破裂),同时通过力矩反馈确保髋臼杯外展角(40°±5°)和前倾角(15°±5°)符合解剖学要求,使假体 10 年存活率提升至 95% 以上(传统手工操作约 85%)。

脊柱螺钉固定:在腰椎融合手术中,机器人持钉枪拧入椎弓根螺钉时,传感器监测轴向拧紧力矩(Mz)和侧向力(Fx、Fy)。正常骨密度下,螺钉拧紧力矩需控制在 1.5~3N・m(过大会导致椎弓根骨折,过小则固定不稳);若侧向力(Fx)突增>50N,提示螺钉可能偏离椎弓根通道(进入椎管风险),机器人立即停机,避免神经损伤(此类并发症发生率从传统手术的 3% 降至 0.5%)。

骨折复位与固定:在复杂骨折(如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中,传感器感知牵引力(Fz)和旋转力矩(Mz),实时调整复位力度(如牵引力控制在患者体重的 10%~15%),避免过度牵引导致软组织损伤,同时通过三维力反馈确保骨折断端对位偏差<1mm,降低畸形愈合风险。

三、神经外科与耳鼻喉手术:微米级力控,保护脆弱组织

神经外科(如脑肿瘤切除、脑出血引流)和耳鼻喉手术(如中耳炎手术、鼻窦手术)涉及脑组织、神经、内耳等极脆弱组织(耐受压力通常<0.1N),六维力传感器是 “零损伤” 操作的核心保障。

脑肿瘤切除:在脑膜瘤、胶质瘤切除中,手术器械(如超声吸引器、双极电凝)搭载传感器,监测器械与脑组织的接触力(Fz<0.05N)和侧向摩擦力(Fx<0.02N)。当器械接近脑干、视神经等关键结构时(力值接近阈值),系统自动触发减速或预警,避免压迫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术后偏瘫、失明风险降低 70%)。

内耳手术(如人工耳蜗植入):在内耳电极植入时,传感器感知电极插入耳蜗的轴向力(Fz<0.1N)和旋转力矩(Mx<0.01N・m),确保电极沿耳蜗基底膜轻柔推进(过度用力会破坏毛细胞,导致听力残留损失),使术后听力康复效果提升 30%。

垂体瘤经鼻手术:通过鼻腔入路切除垂体瘤时,传感器监测内镜器械对鼻中隔、鞍底骨质的作用力(Fy<0.5N),避免用力过大导致脑脊液漏(传统手术发生率约 5%,引入力反馈后降至 1%)。

四、康复医疗器械:动态感知发力意图,实现个性化辅助

在康复机器人、智能假肢等设备中,六维力传感器通过感知患者的主动发力和肢体姿态,动态调整辅助力度,帮助患者重建运动功能。

下肢康复机器人:中风患者进行步态训练时,传感器安装在足托或髋关节处,实时检测患者腿部的蹬地力(Fz)、侧向平衡力(Fx)和关节旋转力矩(My)。若患者发力不足(Fz<体重的 20%),机器人自动增加辅助推力;若患者出现步态偏移(Fx>50N 提示重心不稳),则即时调整支撑力,避免跌倒,同时记录力值数据用于优化康复方案(训练效率提升 40%)。

智能假肢:肌电假肢的末端(如假手)搭载传感器,通过感知残肢对假肢接受腔的三维力(Fx/Fy/Fz)和力矩(Mz),识别患者的动作意图(如抓取、握拳时的力分布差异),实时调整手指的开合角度和夹持力(如抓取鸡蛋时 Fz=0.3N,抓取杯子时 Fz=1N),使假肢动作的自然度提升至 80%(传统肌电假肢约 50%)。

上肢功能康复仪:针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康复仪通过传感器检测患者手臂的屈伸力(Fy)和旋转力矩(Mx),当患者主动发力时(如尝试抬臂,Fy>1N),设备提供协同助力;若发力异常(如痉挛导致力矩突增>2N・m),则立即减小阻力,避免肌肉拉伤。

五、手术器械性能测试与校准:保障临床使用安全性

六维力传感器还用于手术器械的出厂检测和术中校准,确保其力学性能符合临床标准。

手术钳 / 剪的夹持力测试:腹腔镜抓钳需测试最大夹持力(通常>5N)和最小损伤力(<2N),传感器通过施加六维力模拟不同组织(肌肉、血管、黏膜)的反作用力,验证器械在复杂受力下的稳定性(如钳口是否打滑、是否存在应力集中导致的断裂风险)。

超声刀能量与力的匹配校准:超声刀在切割组织时,需确保能量输出与接触力匹配(如力 Fz=1~3N 时,能量输出对应 50~100W),传感器通过实时反馈力值,辅助校准设备参数,避免力过大 + 能量过高导致的组织碳化(发生率降低 50%)。

总结

六维力传感器在医疗领域的核心价值是“将不可见的力学信号转化为可量化的操作依据”,通过三大维度赋能:

1.安全性提升:精准控制力值在组织耐受阈值内(如脑组织<0.1N、血管<1N),避免医源性损伤;

2.精度升级:将手术操作的力控精度从 “毫米级 / 牛顿级” 推进至 “微米级 / 厘牛顿级”,满足神经外科、骨科等高精度需求;

3.智能化延伸:为手术机器人提供 “力觉闭环控制”,为康复设备提供 “人机协同感知”,推动医疗技术从 “经验依赖” 向 “数据驱动” 转型。

4.随着微创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的普及,六维力传感器正成为高端医疗设备的 “标配感知模块”,助力实现 “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 的医疗服务。

六维力传感器

好的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0

  • 最新资讯
  • 最新问答
推荐

深圳市鑫精诚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