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hi, 欢迎来到机器人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扫码关注

国内制造商埃斯顿出手15亿收购德国百年焊接机器人克鲁斯

时间:2019-08-30 来源:机器人在线 阅读:18515

近日,国内机器人制造商埃斯顿(002747.SZ)大力出手,二度收购,继FFT之后又成功收购德国焊接机器人制造商企业克鲁斯(Cloos)。该公司拟通过与控股股东派雷斯特共同增资子公司鼎派机电的方式,完成对德国焊接机器人制造企业Cloos(克鲁斯)的收购。



在拿下克鲁斯的半个月内,埃斯顿与派雷斯半个月内完成两次增资,鼎派机电的注册资本由1.49亿元增加到了7亿元。本次收购,将通过鼎派机电旗下子公司的德国子公司SPV实现。SPV将以1.9607亿欧元(约15亿人民币)收购 Cloos的100%股权。

克鲁斯文化背景

克鲁斯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完全自主焊接机器人技术和产品的公司之一。就在收购公告发布后一天,埃斯顿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埃斯顿实现营收6.81亿元,同比减少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69万元,同比增加0.69%。



在收入降低,盈利微增的情况下,收购这家德国百年焊接机器人,“小发那科”埃斯顿需要发力的难度也有所增加了。

成立于1919年的克鲁斯在今年也就是2019年刚刚过完100周年的生日周年庆,德国工程师卡尔·克鲁斯在德国锡根市(Siegen)成立了焊接公司克鲁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主要生产乙炔气体发生器及焊枪。1924年克鲁斯整体迁至德国海格尔;1948年,克鲁斯开始生产焊条焊接设备;1956年在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上,CLOOS首次推出无间断送丝焊接技术,并成功向欧洲市场引入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技术;1968年,克鲁斯研发的第一代脉冲电弧焊设备问世,这是自动化机器人焊接史上的里程碑。

1978年,克鲁斯首次将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气体保护焊,这标志着克鲁斯向机器人焊接领域胜利进军。1981年,克鲁斯开始自主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此后不久,克鲁斯便将双丝焊和激光复合焊成功推向市场,确立了全球焊界领跑者的地位。到2006年,克鲁斯脉冲焊速度打破历史记录。2010年,克鲁斯推出自动化焊接和切割系统QIROX,包罗了专业焊接机器人所需的一切。

百年来,作为焊接先锋,克鲁斯不断推动焊接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其所有核心部件都是由克鲁斯自主研发生产的。旗下子品牌QINEO为高端焊接电源,每台电源都包含多种焊接工艺。另一子品牌QIROX专门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全套机器人解决方案,其中囊括了机器人本体、变位机及所有的配套设备。

目前,克鲁斯在全球拥有13家子公司和50多个销售及服务中心以及750名员工。克鲁斯在声明中称,被中国公司收购后,其将得益于世界上最大和发展最快的机器人市场。克鲁斯总经理西格哈德·托马斯表示,中国销售的机器人数量超过欧洲和美国。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克鲁斯就已经活跃在中国市场,2009年,克鲁斯在北京建立其中国分公司。

克鲁斯2018年度经德国审计机构审计后的销售额为1.44亿欧元,净利润为1244万欧元。

埃斯顿表示,本次投资将为其占领机器人产业细分行业高点,获得一流焊接机器人顶尖技术,为巩固机器人国产领先品牌市场地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本次收购也是埃斯顿机器人产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埃斯顿表示,本次收购协议签署完成后,立即启动将标的公司并入上市公司的流程。

埃斯顿的疯狂收购扩张

埃斯顿成立于1993年,于2015年在深交所上市。上市之后,埃斯顿立马开启了近乎疯狂的收购扩张之路。

2016年2月,埃斯顿以140万欧元收购意大利机器视觉公司Euclid Labs 20%股权,后者成立于2005年,掌握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三维视觉技术、机器人离线编程及智能操作技术。这笔收购提升了埃斯顿机器人的3D视觉系统软硬件水平,也大大强化了埃斯顿的离线编程技术。

随后的半年里,埃斯顿相继收购了国内两家公司上海普莱克斯和南京锋远,耗资1.2亿元。其中,上海普莱克斯是国内压铸机机器人自动化集成行业的领军企业,主要业务有压铸机取件机器人系统、喷涂机器人系统、镶嵌机器人系统、离型剂混合压送装置,自动喷涂装置等,埃斯顿收购上海普莱克斯有助于其快速理解压铸域自动化场景,同时借助后者积累的业界口碑快速开拓业务。

2017年,埃斯顿进行了4笔收购,其中3笔是跨境并购。

2017年2月,埃斯顿斥资155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运动控制商TRIO全部股份。埃斯顿这笔收购被外界视为“捡了大便宜”。TRIO致力于为工业自动化领域提供高精度和高可靠性运动控制技术,被埃斯顿收购时已是全球运动控制行业领军企业之一。通过这次收购,埃斯顿开始了打造基于TRIO的运动控制海外技术研发中心和中国运营总部的“双核心”产业布局。

4月,埃斯顿以900万美元收购美国机器人公司Barrett Technology 30%股权,后者专注于微型伺服驱动器、人机协作智能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与制造,并与美国能源总署、NASA等单位长期合作。收购Barrett股份让埃斯顿布局微型伺服系统,打开了除工业运动控制系统以外的领域。

随后,9月份,埃斯顿又收购了德国机器人系统集成商M.A.i.半数股份,拓宽其在汽车引擎和电子系统部件、半导体、航空部件和医疗器械等行业的集成经验。4个月后,M.A.i.数字化工厂正式在中国实现落地。

2017年底,埃斯顿涉足军工领域,收购了扬州曙光,后者从事武器装备用交流伺服系统以及激光仪器设备、机械微电子控制系统、光电仪器等各类军用武器专用自动化设备的科研和生产,产品作为武器装备自动控制关键核心部件,技术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已广泛应用于军用船舶、车辆、雷达等专用电控设备,特别在我国海军用舰船领域武器自动化装备占有较为显著市场份额。

对扬州曙光的收购帮助埃斯顿快速理解军工领域自动化场景,同时借助前者积累的业界口碑快速开拓业务。

不难发现,埃斯顿并购的国外目标企业以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技术为主,辅以国内收购不同细分领域的系统集成商,以跨境及境内收购相结合的方式,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同时,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不断精进技术、拓展市场。

埃斯顿前景

多笔收购让埃斯顿净利率承压。2016-2018年的多笔收购完成后,

不断地招聘相关人员加大研发,2017-2018年埃斯顿管理费用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3.06%、18.11%;2017-2018年公司的研发费用的营收占比分别为7.76%、8.68%;2017-2018年公司的期间费用的营收占比分别为30.79%、35.67%,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在期间费用的营收占比逐步提高的前提下,埃斯顿2017-2018年的净利率分别为8.64%、6.93%。

另一方面,收购也为埃斯顿带来了巨大效益。

自2016年以来,埃斯顿营收不断上升。2017年,埃斯顿实现营业收入10.77亿元,同比大增58.69%。而在2015年时,这一数值仅为4.83亿。2018年,埃斯顿营收已经达到14.61亿元。

同时,其海外市场也在不断扩张。2016-2018年,埃斯顿海外业务营收分别为0.29、1.28、2.85亿元,占公司总营收比重分别为4.28%、11.9%与19.51%。

与埃斯顿海外营收同步增长的,还有中国机器人在全球市场的比重。

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正在迅速提高,2013-2017年中国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比例20.52%、24.90%、27.02%、29.56%、36.17%,占比在迅速提升,预计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超过50亿美元

虽然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库卡、ABB、安川)在国内市场占比达57%,但随着埃斯顿收购的企业逐渐整合,以及其相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其快速反应能力以及极强的定制化能力,将使得其在细分市场与外资品牌差距逐步缩小。

埃斯顿随着“国外并购补强核心技术,国内收购整合行业渠道”战略的稳步推进,前景值得期待。


资本 产业

好的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18

  • 最新资讯
  • 最新问答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