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hi, 欢迎来到机器人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扫码关注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一基双能, 四维一体”培养模式

时间:2019-08-23 来源:重庆文理学院 阅读:9172

   从2011年开始, 为了满足新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机械工程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逐步开展了以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和工程素质训练、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全面实施“一基双能, 四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主要解决的问题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升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适应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特别是重庆市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布局 (“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机器人应用领域迅猛发展的战略需求, 从2011级起机械工程专业及时调整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重构了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并同步引进了机器人技术相关专业教师, 搭建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教学实验实训平台。目前已成功培养了两届毕业生, 及时满足了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学生专业基础较差, 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本专业以机械制造、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 探索出了“专业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各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条块分割的模式, 融通了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解决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泛而不专、适应能力差、创新思维不足的问题, 为目前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在工程训练中心与市级“机电众创空间”的支持下, 实现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的四维一体化, 突出“一基双能”特色。在“四维一体”的驱动下, 解决了工程素养与创新素质欠缺的问题。


2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构建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项目支撑、能力递进、创新创业一体的课程体系, 突出学生的专业基础、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解决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应用行业领域学生专业面窄、就业适应能力差、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核心, 协同重庆固高自动化应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等20余家相关企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制定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的通用培养目标。


   “教、训、赛一体化”搭建以工业机器人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实训平台:将工业机器人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学科竞赛有机相结合, 实现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的四维一体化, 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 以管理体制和实验实训队伍的建设为根本, 搭建了以工业机器人专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工业机器人基础、焊接、打磨、装调与维修、物料搬运、智能生产线等实验实训教学平台, 建成了管理体制科学、实验实训队伍过硬、实验设施先进的工程训练中心。


   “产学研”结合, 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政府、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合作, 以“项目+方案+实施”合作模式, 推动了专业的学研发展;采用“项目+基地+实习”的合作模式, 与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建立实训基地, 通过“3+1”的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专业的产教深度融合。目前与重庆固高自动化应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威诺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重庆西源凸轮轴有限公司、重庆海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遴选部分优秀的有潜质的学生到企业开展“优秀工程师”暑期集训, 采用“师傅+徒弟”合作模式, 让学生进入企业熟悉工业机器人的开发设计流程、制造工艺过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项目,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3 结语

   该模式强化专业基础, 突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即“一基双能”, 注重教学、实训、竞赛、创新一体化, 即“四维一体”。完善了学生工程素质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双师型”教师培训与认证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知识技能、工程素质及职业素养同步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的应用型人才, 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

好的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0

  • 最新资讯
  •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