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hi, 欢迎来到机器人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扫码关注

补贴机器人产业须防过剩风险

时间:2016-05-22 来源:网络 阅读:6878

上市公司一季报密集披露之后,国内机器人知名厂商近些年获得补贴的情况开始成为一个焦点话题。

记者此前报道过某机器人企业涉嫌年报虚假陈述, 其虚假陈述的部分就涉及到当年获得的7000多万的补贴。新近披露的一季报显示,该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数额接近800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季度净利润亏损2000多万的事实。

这并不是个例,随着机器人开始成为中国经济风头正盛的新兴产业类型,机器人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正在逐年递增。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2010年六年来共获得超过4亿补贴,从2011年的6000多万迅速上升至2015年的1.2亿, 超过当期净利润的30%;南京埃斯顿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补贴占净利润比重从2011年的不到2%,攀升至2015年的68%。从数控机床转型为机器人的一些传统企业,补贴更是惊人,比如上面提到的这家机器人企业,其2014年获得的补贴是净利润的整整7倍。

这些补贴从何而来?记者进行了一番梳理和研究。从区域层面来看,补贴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层面,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根据中国机器人 产业联盟的统计,2014年和2015年这两年,一共出台了77项地方政府支持机器人的政策。其中,创新研发补贴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额度一般为几十 万;智能制造主要以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补贴额度为百万规模,有的地区甚至达上千万;市场补贴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额度一般为几百万。此外还有国 家发改委主导的“首台(套)”补贴政策等。

诚然,补贴对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扩容作用不可忽视。并且,在补贴等各种扶持政策的帮助下,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出现一批骨干企业,在各领域中低端市场有一定竞争力,并正在向高端市场挺进。

但“过度补贴”引发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首先是大量不具备机器人研发实力和智能制造基础的企业涌入,产业格局呈现“小散乱”.其次,产能的迅速扩大,助长了各地方政府做大机器人产值目标的冲动,加剧了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反过来推动各地对补贴扶持政策更为倚重。

一些数据对比很能说明问题。截至2015年底,据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全国在建和已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达到42个。并且,各地在当年提出的2020年机器人产值规划目标,加总之后已经远远超出工信部出台的《机器人产业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

实际上,由政府推动的产能扩张与市场规律存在一定的背离。从政府角度看,出于发展经济的考量,尤其是难得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政策扶持已经呈现竞争性、 同质化,典型的例子包括:“机器换人”计划铺开的面过大,在东莞、佛山、广州等地比较集中;使用手段过于单一,主要以财政补贴为主,缺乏商业类保险机构的 介入;对使用企业的认证、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和技术能力,由此衍生出各种漏洞。

而从市场层面看,使用机器人的成本仍然高,在与摊薄的人工成本比较后,企业对机器人投资的回报要求很高;另外,目前中国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不是非常理想, 企业如果仅仅是替换人工,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也不划算,而如果上升到智能工厂层级,则需要整个系统层面上的应用,这方面技术仍不成熟。也就是说,市场发育自有其规律,政府的扶持固然重要,但不能违背规律揠苗助长。

“过度补贴”导致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补贴政策制定前没有做产业的深入调研, 对市场容量、企业资质、技术应用领域等基本规律缺乏清醒认识,有时候甚至对外虚报产值规模和研发实力。

再加上政府过度介入市场,在补贴发放上缺乏统一验证 标准和实地检测程序,自由裁量权过大,资金使用监管不严格,很容易造成骗补套补、挪用资金、借机获取廉价土地资源的行为。

因此,机器人产业的补贴如何处理 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各地做大产值目标和建设同质化产业园区的冲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否则一旦引发市场盲目乐观,企业投资迅速扩大,则有可能令 产能过剩的潜在风险成为现实。

机器人 补贴 国内机器人

好的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17

  • 最新资讯
  • 最新问答
推荐